《阳羡帖》,纸本,长27.6厘米,横22.7厘米,行书,68字,是苏轼致友人信札。署款“轼再拜”。旅顺博物馆1963年购藏。
帖上盖有69枚印章,为元、明、清三代收藏者印章及清内府藏玺,有“抽”字编号,可以推断《阳羡帖》流传有序:曾经由元代郭畀、陆友,明代沈周、崔深、项元汴,清初元揆曾收藏此贴;乾隆年间入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著录。清末,由清伪皇宫卫兵带到了辽宁的庄河,辗转到1963年卖到了大连的文物店,后被旅顺博物馆收藏。
释文
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遇“乌台诗案”难时,曾经让家人归阳羡居(在此已置办过一些田地)。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结束黄州的贬谪生活,得以便宜居住,计划在阳羡居老,但家里人口增多,原有田地根本不够。即帖中所言“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在好友蒋之奇(阳羡人,苏轼同年)的帮助下,苏轼在善卷的黄墅村买了田,后来在宜兴又陆续置办了一些田地。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此《阳羡帖》。《阳羡帖》大致的意思就是,我虽然已经在宜兴买了田,但是不能满足我生活所需,禅师以前说过,在邻庄已经买了田地,委托得之去商议经办这件事,景纯家的田地,也已经委托给得之。最后,为了这点琐碎的事,时不时打扰您,您大人大量,想来也不会怪罪我,然后苏轼再拜。
题跋及流传
据上述清《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阳羡帖》应该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苏轼手书信札,第二部分是乾隆皇帝御题诗,第三部分就是当时及前人的一些题跋。主要包括明洪武年间灵隐寺名僧来复,董其昌,以及项元汴的题跋钤印。其中董其昌的题跋里记载到,宜兴人徐溥收藏过此帖。目前,旅顺博物馆收藏的《阳羡帖》只有来复的题跋,乾隆的题诗、及董其昌、项元汴的题跋均已缺失。
据来复在《阳羡帖》上的题跋,他认为此帖是苏轼写给他的好友钱济明的回信。钱济明叫钱世雄,字济明,常州武进人,是苏轼一个很重要的朋友。苏轼曾给钱世雄的父亲写过墓志铭,而且还给钱世雄做了三个月的幕僚。苏轼后来被贬黄州后,钱世雄一直写信宽慰他,还给他寄一些生活用品。钱世雄因和苏轼关系过密受牵连被罢了官,但他依然与苏轼交往。晚年苏轼海南贬谪归来,生了病,钱济明每天都来病榻边,陪伴至苏轼病逝。
来复题跋
“东坡公文章节义高一世,在宋熙宁元丰间已为天下学者所师表。故其遗篇断简流传至今,观者无不兴起。此帖乃答钱济明所书,才五十余言,刚毅之气犹可想见。宝是帖者当知公之所存有不待华画之精而后传也。”
下载
苏轼《阳羡帖》及来复题跋
文件格式:jpg,文件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