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书《廷平郭君帖》又名《致至孝廷平郭君尺牍》,熙宁四年(1071)¹,纸本,26.5 x 30.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轼启。辱教。具审孝履支持。承来日遂行。适请数客。未得走别。来晨如不甚早发。当诣见次。梅君书写未及。非久差人去也。李六丈近遣人赉书去。且为致恳。酒两壶。以饮从者而已。不宣。轼再拜。至孝延平郭君。三日。
印记
乾隆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
三希堂精鉴玺
宜子孙
石渠定鉴
宝笈重编
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
乐寿堂鉴藏宝
“孝履”指居丧期间的起居行止,言明郭廷平正在守丧期间,据内容推测约书于熙宁八年(1075)¹。书法属早期秀丽风格,用笔讲究,线条流畅丰润。此札书于满饰龟甲纹的粉笺上,六角形龟甲纹中皆有一只小乌龟,东传至日本后成为流行纹饰,有时乌龟还被简化成小花,在中国书写用纸上反而少见。尽管守丧期间一切讲究朴素,苏轼却使用了外观颇为精美的龟甲纹砑花笺,考虑古代龟型墓志铭上亦饰有龟甲纹,或许纹饰本身的含意能切合礼节。
《廷平郭君帖》中“廷平郭君”为何人,无确考。疑为郭祥正。元丰七年,苏轼从黄州赴汝州任时,路过当涂,曾有《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占铜剑》诗。其时,郭祥正致仕而家于当涂。
《宋史》郭祥正本传云:“郭祥正字功父,太平州当涂人,母梦李白而生。少有诗声,梅尧臣方擅名一时,见而叹曰:‘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举进士,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时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计专听安石处画,有异议者,虽大臣亦当屏黜。神宗览而异之,一日问安石曰:‘卿识郭祥正乎?其才似可用。’出其章以示安石,安石耻为小臣所荐,因极口陈其无行。时祥正从章惇察访辟,闻之,遂以殿中丞致仕。”
考《东坡纪年录》:“熙宁四年辛亥。迁太常博士、摄开封府推官。”太常寺和殿中省的司职较为接近,均掌管天子御府有关之事。《宋史·职官八》:“诸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为正八品。”太常博士与殿中丞又是等级相仿的同僚。当然,“廷个”并非殿中丞,乃属大理寺属官。考《末史·职官五》:“大理事。元丰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二人,正二人,推丞四人,断丞六人,司直六人,评事十有二人,主簿二人。”那么,是否有可能,郭祥正在致仕前,就在大理事任讦事呢?此札云:“承来日遂行,适请数客,未得走别。来晨如不甚早发,当诣见次。”这是谈送行之事,完全有可能就是送致仕的郭祥正离京回老家当涂,东坡未及饯别,准备第二天早上赶去送别。
此札又有“梅君书写未及”云云,此疑为梅尧臣之后人。梅卒于嘉佑四年,老家宣城,与当涂紧邻,许有捎信的可能。又云:“李六丈”,即李师中,字承之。《邵氏闻见录》:“李承之待制,苏子瞻所谓李六丈,人豪也。”郭祥正对之很推重,《东坡志林》曾记其不直呼李师中姓名之事。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谓“李六丈当是李常(公择),黄山谷有《奉同尚书六舅咏茶碾并烹茶诗》,也就是公择”,不合。李常卒于元皊末年,《宋史》本传云:“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此时东坡亦及六十岁,不至随同黄山谷的辈份而称“六丈”。
孔凡礼《苏轼文集·佚文汇编·与郭廷平二首》注云:“简中所云之李六丈,乃李师中,字诚之,《宋史》有传。苏轼兄弟熙宁中与师中有来往,此简约作于其时,”此论虽未录所据,倒较接近事实。以书法论,此帖很接近其熙宁二年所书《治平帖》,故将之断为熙宁四年左右是比较适合的。
下载
苏轼.致至孝廷平郭君尺牍
文件格式:jpg,文件大小:5.42MB
注释:
- 另一种推测认为书于熙宁八年(1075)。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上的考证颇为详细,请问作者是自撰还是搬运的?如是搬运有文章的出处吗?
请问有没有文本内容的出处?
综合了网上的众多资料,主要参考资料见文后的注释。
[…] 书中提及多幅苏轼的法书,绘画作品。其中法书有杜甫桤木诗,黄州寒食诗,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颍州祷雨纪事,太白仙诗,致杜氏五札,治平帖,功甫帖,获见帖,东武帖,廷平郭君帖,北游帖,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二帖,一夜帖,吏部陈公诗跋,满庭芳词,覆盆子帖,春中帖,屏事帖,归安丘园帖,久留帖,题王晋卿画后,岂弟帖,归院帖,次辩才韵诗,渡海帖,民师帖,江上帖等。绘画作品只有一件,怪木竹石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