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为苏轼书写的诗文两段,行书,共36行,计307个字,全卷32 x 723cm。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现藏上海博物馆¹。
得力于清代翁方纲(1733-1818)的收藏,《天际乌云帖》上题跋众多,成为苏轼存世168件书法作品中最多后人题跋的,而翁方纲自己至少题咏35则。
释文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此蔡君谟《梦中》诗也。仆在钱塘,一日谒陈述(古),邀余饮堂前小合中。壁上小书一绝,君谟真迹也。“绰约新娇生眼底,侵寻旧事上眉尖。问君别后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又有人和云:“长垂玉筋残妆脸,肯为金钗露指尖。万斛闲愁何日尽,一分真态更难添。”二诗皆可观,后诗不知谁作也。
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谟斗,胜之。韶又知作诗。子容过杭,述古饮之,韶泣求落籍。子容曰:“可作一绝,”韶援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韶时有服,衣白,一坐嗟叹。遂落籍。同辈皆有诗送之,二人者最善。胡楚云:“淡妆轻素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应笑西园旧桃李,强匀颜色待东风。”龙靓云:“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故知杭人多惠也。
此帖写的是两则和蔡襄有关的轶事。一共记录了六首诗,其中第一首是蔡襄所作,第二首苏轼认为是蔡襄诗,第三首作者不详(清朝查慎行收为苏轼诗)。第二段的三首诗为杭州营妓所作。
第一首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九月。当时,蔡襄自北苑茶园(今建瓯凤凰山)监制贡茶后,返回福州寓所。梦游洛中,见嵩阳居士留诗在屋壁上,还记得两句,于是写下此诗。
蔡襄梦见的“嵩阳居士”,据诗中自注云:“司门员外郎王益恭,年四十余致政,居洛中,自号嵩阳居士。”
王益恭(992-1065),字达夫。王曙长子。以荫补右侍禁,改卫尉寺丞。性淡泊,喜与僧人隐土交游。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为梦中嵩阳居士留于屋壁的两句诗,其后两句乃蔡襄补作。
“仆在钱塘,一日谒陈述(古)”中的陈是杭州太守陈襄(1017-1080,1072年至1074年任杭州太守),此时苏东坡任杭州通判,而蔡襄曾于治平二年(1065)三月至次年(1066)十月知杭州。苏轼对于蔡襄的书法推崇备至,熟悉其笔法,所以通过笔迹认为墙壁上的诗为蔡襄所题写。
赏析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创作年代约在熙宁十年(1077)至元祐丁卯(1087年),时苏东坡42至52岁间,属于其书法艺术比较成熟时期的作品。
纵览全篇,字态凝重而饶有韵致,笔画圆浑朴茂,一点一画恰具有力屈万夫之力度。如果从用笔上去推究,苏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颜真卿的笔法,落笔沉着,行笔涩进,提按转折凝重,故线条圆润丰实而富有内涵。据载,苏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学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黄庭坚《山谷集》)。《天际乌云帖》明显地留有颜字的遗痕,这是苏氏中年临写颜字的自然流露。
笔力雄厚,却能书写随意;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这是苏氏在此帖中为我们展示的驾驭笔墨的非凡才能。作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苏东坡的艺术追求,从来就是强调自我发挥,挥洒性情。他屡屡自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强烈地抒发了一种不为绳缚,崇尚自我和自然的艺术情感。欣赏此帖,能感受到作者从头至尾都处于一个心手双畅,兴到笔随的精神状态。字势的映带关联,字态的率意洒脱,字列的大小错落,都营造出一种顺乎自然的艺术情景。“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余宛转,缅缅如萦茧之丝。”显现出诗一般的美感。
黄庭坚曾云:“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
真伪
据徐邦达意见¹,此卷应该为后代临摹本,临摹时间在清康,顺至乾隆之前。另一台湾学者衣若芬认为今本《天际乌云帖》的两个段落可能本来分属两幅,大约在元代时合为一幅,在明代被摹刊²。
天际乌云帖考
天际乌云帖考,翁方纲撰,吴颐书写本,清光緒元年(1875)。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封面有书写者题识:“吴颐”,“黄犊山民”,“仲英”。
下载:天际乌云帖考
下载
苏轼.天际乌云帖全卷
文件格式:jpg,文件大小:43.41MB
注释:
- 徐邦达:苏轼〈天际乌云帖〉卷
- 衣若芬:苏轼《天际乌云帖》诠解
好像苏轼年谱有说法,我回头查查,看看里面是咋说的
[…] 翁方纲旧藏《天际乌云帖》附朱鹤年绘《苏东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