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杜氏五札》(《石渠宝笈·续编》中《苏氏一门法书一册》著录,原贮藏于北京故宫乾清宫)共有五件信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宝月帖
《宝月帖》,为《致杜氏五札之一》,行书,纸本。纵23.2厘米、横17.8厘米。信札一则,凡4行,计42字,书于治平二年(106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大人令致恳。为催了礼书。事冗。未及上问。昨日得宝月书。书背承批问也。令子监簿必安胜。未及修染。轼顿首。
印记
宣统御览之宝,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御题翰墨林,图书府鉴定印,无恙,廷,通白
杜氏者,即当时收藏此札的杜唐弼其父、祖辈。此帖乃是东坡致唐弼曾祖父杜君懿札。唐弼将之并所藏其它苏氏一门墨迹给中山王安中观看题跋。王安中遂跋道:“唐弼杜氏自其曾大父四世与眉山三苏游,书帖俱存。绍兴癸丑中秋,安中过惠州,登白鹤峰,拜东坡像。观壁间诗文:则皆后人追书。求公翰墨已不可得。后十二日,邂逅唐弼于潮阳,出此卷相示。二翁两孺千载不没之气,凛凛在目。犹恨独无叔党字画。方求类于旧门,顾小坡之不在。龙驹已逝,骏骨万金。亦可为叹息也。”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宣和中拜尚书左丞。靖康初贬单州团练副史,象州安置。绍兴初,复左中大大。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
跋此帖时应是王安中从象州往泉州途经惠州、潮阳时事。跋中所谓“二翁”,自是指苏轼、苏辙兄弟;“两孺”即指苏迈、苏迨;“叔党”,即苏过。《苏氏一门法书》中有苏过,而无苏迨,徐邦达先生考此已非唐弼时原物了,苏迨之帖已拆除,而补上苏辙致王巩数札已是清代之事。
此帖中“大人”,应指东坡之父苏洵;“宝月”,即指东坡族兄僧惟简;“令子监簿”大概指杜道源¹,吴歼跋云:“明允(苏洵)友君懿而兄事之,道源以父任簿其官。”东坡书此帖时,父亲尚在世。文中云“催了《礼书》事”,这《礼书》即苏洵参与编纂的《太常因革礼》一百卷。《续资治通监》卷六三英宗治平二年九月辛酉:“提举编纂礼书、参知政事欧阳修奏,已编纂书成百卷,诏以《太常因革礼》为名,赐修等银帛有差。”又,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明允)墓志铭》:“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谈《礼书》事,必在治平三年苏洵死前,且在治平二年九月书成之前。故定为治平二年初书此帖为宜。
此帖笔法峻健锐利,应为早年书,是东坡存世墨迹的肇始之作。
京酒帖
《京酒帖》, 为《致杜氏五札之二》,纸本,行书,信札一则,26.2 x 14.9cm,书于元丰三年(108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京酒一壶送上。孟坚近晚。必更佳。轼上道源兄。十四日。
印记
嘉庆御览之宝,翰墨林书画章,无恙,御题图书府,安氏仪周书画之章
《京酒帖》,又称《致杜氏五札之二》,是苏轼写给世交杜孟坚的书信,虽然只有3行,但整体布白自然错落,字迹端庄圆润、丰神俊雅,极好地诠释了“无意于佳乃佳”的化境。从苏轼在别处的题跋可考,此帖系用鼠须笔所写,且是信札中所提及的道源所蓄其父君懿的宣州须笔。
啜茶帖
《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为《致杜氏五札之三》,行书,纸本,纵23.2厘米、横17.9厘米。信札一则,书于元丰三年(108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轼上。恕草草。
印记
御题图书府,乾清宫鉴藏宝,仪周鉴赏,翰墨林书画章,无恙
此帖是苏轼写给挚友杜道源的信札,故也称《致道源帖》,又称《致杜氏五札之三》。内容大意为邀道源来饮茶及议事。此帖是苏轼行书手札代表作中的佼佼者,写于北宋元丰三年。
苏轼不仅在诗词歌赋上有卓越成就,在别的领域也毫不逊色,既能修建苏堤又能烹调东坡肉,但这些都是他在生命里的某一阶段的爱好,唯独饮茶是跟随苏轼一生的至爱。苏轼不仅在与季常、道源的信中提到饮茶,在与他人的信札中也多次提到茶,从这一点看来,苏轼的内心是孤独寂寥的,能与他饮茶的人何其多,可志同道合的人又有几个。《啜茶帖》寥寥几行,轻松自在,潇洒俊逸,用笔精道,骨力通达,墨满不肉,纸墨相发,字形各具姿态,行气连贯起伏,与其说落笔漫不经心,倒不如说落笔即是。苏轼提笔就像煮茶一样,一笔笔,一字字,无不是一层层,一次次,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令子帖
《令子帖》,为《致杜氏五札之四》,行书,纸本,纵30.4厘米、横25.8厘米。尺牍一则,凡4行,计50字,约书于绍圣元年(109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令子所示。专在意。来日相见。即达之。但未必有益也。輒送十缗。省为一奠之用。患难流落中。深愧不能展毫末也。不罪不罪。轼手启。
印记
御题翰墨林,图书府鉴定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无恙,廷
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佚文汇编》时,判为致杜道源,时间定为治平二年,不合。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判为“黄州时给道源的”,亦不合。文中所云“令子”,已不应是孟坚,而应是孟坚之子唐弼。
绍圣元年四月,东坡在定州任上,就任落两职,追一官,知英州。他“火急治装,星夜上路”,“忧悸成疾,两目昏障,仅分道路”,行至滑州,便有《赴英州乞舟行状》,十分狼狈,正合帖中所云“患难流落中”。未至英州,又再贬“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大约在五、六月之间,途经金陵,正遇上道源卒。吴秆跋云:“孟坚丁外艰,子瞻赴英州阻风石头。”东坡“辄送十缗省为一奠之用”,并在此札中申明:“患难流落中,深愧不能展毫末也!”
此帖书体近于晚年。匆忙中,“患难”二字亦写颠倒,想必为绍圣元年“道尽途穷”之际观其书,足见其情其心。
尊丈帖
《尊丈帖》,为《致杜氏五札之五》,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三行,计28字。纵26.3厘米、横19厘米。约书于元祐八年(109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尊丈不及作书。近以中妇丧亡。公私纷冗。殊无聊也。且为达此恳。轼又白。
印记
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图书府鉴定印,御题翰墨林,无恙,廷
“尊丈”大约指杜道源或其亲家,如是,此札便是致其子杜孟坚的。杜君懿乃东坡伯叔辈,治平三年苏洵卒时,已五十八岁,到元祐末,已近三十年,即使在世,亦非可以常通书信之人。“中妇”,应指东坡第二子苏迨之妇。其本集《祭迨妇欧阳氏文》云:“以中子求婚于汝。”乃是“太师文忠公”欧阳修之孙女妻于苏迨。苏辙元祐四年末所撰《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时,称“孙女七人……:次许嫁承务郎苏迨:云云。又,元祐六年九月,苏轼赴颉时,作《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时仍称:“敢以中子,请婚叔氏。”苏与欧阳氏联姻大约在七年,过一年则夭亡,即亡于元祐八年八月苏轼妻同安郡君王弗之后,至苏轼赴定州任之间。
《东坡纪年录》:“元祐八年癸酉。八月一日,夫人王氏卒。”本集《书金光明经后》云:“轼之幼子过,其母同安郡君王氏讳闰之,字季章,享年四十有六。以元祜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殡于城西惠济院。”而《祭迨妇欧阳氏文》亦云:“以吉日良辰殡汝于京城之西惠济之僧舍。”故本集《舆子安兄七首之七》有“某亦为一年两丧,困于医药殡敛”云云,当指此元祐八年之事。元祐八年乃多事之秋。刚从外任回到京城不久的苏轼,又遭到朔党之徒黄庆基、董逸复等的“弹奏”,乞补外又不得;九月三日,宣仁后崩;哲宗亲政,“人怀顾望,中外洵洵,宰相不敢言,公与范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上谏箭、累奏不报”,当月即出帅中山。给哲宗当了六年老师,临行拟陛辞,哲宗不见。故札中云“公私纷冗,殊无聊也”,便是当时苏东坡所处环境和心境的实情。
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致杜氏五札》按云:“其时约在元祐初,时东坡为翰林学士,所以全家在汴京。“此论尚欠确切。而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注称:“‘中妇’,当指王弗。”亦不知何以为据。
下载
致杜氏五札
注释:
- 孔凡礼将此札编入《苏轼文集·轶文汇编》时归入《与杜道源五首》中,有误。因为治平二年,杜道源之“令子”杜孟坚尚年少,未能“监簿”。
[…] 书中提及多幅苏轼的法书,绘画作品。其中法书有杜甫桤木诗,黄州寒食诗,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颍州祷雨纪事,太白仙诗,致杜氏五札,治平帖,功甫帖,获见帖,东武帖,廷平郭君帖,北游帖,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二帖,一夜帖,吏部陈公诗跋,满庭芳词,覆盆子帖,春中帖,屏事帖,归安丘园帖,久留帖,题王晋卿画后,岂弟帖,归院帖,次辩才韵诗,渡海帖,民师帖,江上帖等。绘画作品只有一件,怪木竹石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