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图赞》,纸本,行书,残卷,是苏轼为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画《三马图》书写的题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概述
苏轼《三马图赞》现存两段。该卷原为李公麟《三马图》及苏轼赞合卷,后有周紫芝、俞希鲁、董其昌、张丑等宋元明诸家跋,流出清宫后被撕毁。故宫博物院所藏两段,第一段于1964年收购自荣宝斋,宽29.2 x 78.6cm,仅余苏轼赞后半部分(自“下礼部轼”起十六行)及乾隆御题、蓬池生、任英彦、周紫芝、王震题跋观款。王震跋仅余“右龙眠居士李伯时画三马图,东坡先生赞之。伯时”两行,后被撕去,故宫博物院收入时记录云:“前缺,后王震跋二行,以后缺。清乾隆时重裱,裱后被撕破,通身有皱纹。”徐邦达先生鉴定称其“书法精美,定为一级乙”。而未见于《古书画过眼要录》著录,不知何故。第二段调拨自文物局1957年收购,为张梦得观款及王纬跋。王纬跋仅余“李伯时所画”至“书特佳,词语”四行,后亦不存。
李公麟此卷《三马图》应为苏轼私请所作,苏轼一直携带在身边。据其赞文自题,“绍圣四年三月十四日”苏轼谪居惠州时展阅此画追忆往事而作此赞,时东坡年62岁。此时苏轼心态已渐趋平和,反映在书法上,则笔墨更加沉稳从容,结字章法也不刻意追求变化,呈现人书俱老之态。
赞以行楷书写成。苏轼书法与此时间相近者,有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65岁)的《渡海帖》《民师帖》,以及作于卒年(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江上帖》。三帖均以行书写成,笔势苍劲浑厚。此卷书法略近于《民师帖》,而更显收束。苏轼楷书真迹,见于《前赤壁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祭黄几道文》(上海博物馆藏)等,可与此帖互相参看。书后有“赵郡苏轼”阳文印,约5cm见方,该印亦见于苏轼《祷雨帖》(现藏地未知),尺寸之大,在宋人私印中亦属稀见。
此卷较苏轼其他书法作品而言,书写较为平和,通篇没有太多变化,字形大小也相对统一,不像《寒食帖》那样有参差错落之感。
释文
该卷经《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著录,可知其完整面貌。《石渠宝笈续编》云:
本幅澄心堂纸本,纵九寸一分,横八尺九寸二分,白描效马者三人,各鞚一,无名款。后苏轼行书:“元祐初,上方闭玉门关,谢遣诸将,太师文彦博、宰相吕大防,范纯仁,起诸生游师雄行边饬武备。师雄至熙河,蕃官包顺,请以所部熟户除边患,师雄许之。遂擒猾羌大首领鬼章青宜结以献。百官皆贺,且遣使告永裕陵。时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凤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皆瘖¹。父老纵观,以为未始见也。然上方恭默思道,八骏在庭,未尝一顾,其后圉人起居不以时,马有毙者,上亦不问。来年,羌温溪心有良马,不敢进。请于边吏,愿以馈太师潞国公,诏许之。蒋之奇为熙河帅,西蕃有贡骏马汗血者,有司以为非入贡岁月,留其使与马于边。之奇为请,乞不以时入。事下礼部,轼时为宗伯,判其状云:朝廷方却走马以粪,正复汗血,亦何所用。事遂寝。于时兵革不用,海内小康,马则不遇矣,而人少安。轼尝私请于承议郎李公麟,画当时三骏马之状,而使鬼章青宜结效之,藏于家。绍圣四年三月十四日,轼在惠州,谪居无事,因阅旧画,追思一时之事,而叹三马之神骏,乃为之赞曰:吁鬼章,世悍骄。奔贰师,走嫖姚。今在廷,服虎貂。效天骥,立内朝。八尺龙,神超遥。若将西,燕西瑶。帝念之,乃下招。籋归云,逝房妖。”钤印一:赵郡苏氏。
(现仅存自“下礼部轼”至结尾共十六行)
题跋
《石渠宝笈续编》录乾隆御题及诸家跋,可知跋者有:蓬池生、任英彦、周紫芝、王震、张梦得、王纬、兀颜子敬、杨椿、俞希鲁、董其昌(二跋)、张丑。现王震、王纬跋后段及兀颜子敬以下跋皆不存。
印章
鉴藏印:“真赏”朱文葫芦印、“古希天子”朱文圆印、“漱六主人印”白文方印、“珍秘”朱文方印、“宜尔子孙”白文方印、“梅华居士”朱文长方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朱文方印、“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朱文方印、“琴书堂”白文方印,数残印不辨。
背景
据苏轼题赞,此画的创作背景是元祐初朝廷擒鬼章(即青宜结鬼章,北宋时期青唐吐蕃首领唃厮啰手下将领)之事。《宋史》载:“(元祐二年)八月……丁未,岷州行营将种谊复洮州,执蕃酋鬼章青宜结……十一月……庚申,献鬼章于崇政殿,以罪当死,听招其子及部属归以自赎。”当时西域又进贡良马,而哲宗不以为意,马有毙者。时隔多年,苏轼私请李公麟画当时三贡马之状,使鬼章青宜结牵之。
苏轼请李公麟画《三马图》,是以元祐二年八月擒鬼章事为背景。这一事件也是苏轼对神宗、哲宗二朝新旧党争背景下西北政策思考转变的开端。苏轼对于朝廷擒鬼章一事的态度,在他元祐二年八月至十月间所作《论擒获鬼章称贺太速札子》《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乞约鬼章讨阿里骨札子》等都有所体现。苏轼在其中寄予了很多的思考,具体到对鬼章事的处理,包括擒获鬼章之后不应称贺太速、恩赏太过,以加重边将居功自傲之心;以及针对朝臣提出应将所擒鬼章首领作为人质,牵制其部族的看法而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鬼章老病垂死,若死,其子孙为复仇必与阿里骨(青唐吐蕃唃厮啰政权第三代统治者)及西夏联合,进攻中原。不如与鬼章部族约谈,令其讨伐阿里骨、擒赵纯忠(青唐吐蕃首领唃厮啰三子董毡的族子,是阿里骨首领之位的有力竞争者),则可放还鬼章首领,这样令其彼此相攻,宋则为受益者,等等。而这些思考背后,指向的是西北边事大局的宏观认识。
在《三马图赞》中,苏轼言“上方恭默思道,八骏在庭,未尝一顾”,又云:“事下礼部,轼时为宗伯,判其状云:朝廷方却走马以粪,正复汗血,亦何所用。”“却走马以粪”出自《道德经》,意指天下有道,将战马用来耕地。又云“于时兵革不用,海内小康,马则不遇矣,而人少安”,似是对哲宗朝不轻易用兵的肯定,然而联系苏轼对于西北边事的认识和对哲宗朝旧党执政下主和思想的态度,便可见出其中的隐微之意。苏轼请李公麟画《三马图》,应是针对旧党的主和倾向,其中深意还是借西域贡马和擒鬼章之捷,旨在彰显天朝威仪,呼吁朝廷不当一味屈己求和,而应恩威并施,令西北臣服。这应是创作《三马图》的寓意所在。
乾隆皇帝跋言:“然而元祐朝廷间,邪正相参门户把。卒之正终不胜邪,内实不修外自惹。轼也曾亦虑兹乎,洛蜀何为自分社。”道出了党争背景下苏轼对西北边事的独立判断和思考。
五马图
《三马图》目前仅余苏轼题赞残卷,李公麟传世真迹有《五马图》,二画皆以西域贡马为题材,都作于元祐年间。
《五马图》,北宋李公麟,纸本卷,浅设色,29.5×225厘米,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五马图》的创作在元祐五年之前。曾纡跋云:“余元祐庚午(元祐五年,1090年)岁,以方开科,应诏来京师,见鲁直九丈于酺池寺。鲁直方为张仲谟笺题李伯时画天马图,鲁直谓余曰:异哉!伯时貌天厩满川花,放笔而马殂矣。盖神骏精魄,皆为伯时笔端取之而去。实古今异事,当作数语记之。”
而苏轼请李公麟作《三马图》,应在元祐七年(1092年)、八年(1093年)间。其题赞云“事下礼部,轼时为宗伯”,之后请李公麟作画。而苏轼出任礼部尚书是在元祐七年、八年间。由此可知,李公麟先画有《五马图》,后应苏轼之请画《三马图》。
通过留存的苏轼题赞及黄庭坚在李公麟《五马图》后面的题跋可以推测,《三马图》中的三匹马应分别为“凤头骢”、“照夜白”和“好头赤”。
下载
李公麟五马图,苏轼三马图赞残卷相关问题等
注释:
- 成语“万马齐喑”的出处。
- 参考资料:苏轼《三马图赞》残卷
- 参考资料:八尺龙 神超遥——苏轼<三马图赞>残卷相关问题
- 苏轼行书三马赞残卷